十四経脈図 Meridian Pictures

 

手太陰肺経

手陽明大腸経

足陽明胃経

足太陰脾経

手少陰心経

手太陽小腸経

足太陽膀胱経

足少陰腎経

手厥陰心包経

手少陽三焦経

足少陽胆経

足厥陰肝経

任脈

督脈

『甲乙』十二経脈絡脈支別・第一上

  雷公問曰、禁脈之言、凡刺之理、経脈為始、願聞其道。黄帝答曰、経脈者、所以決死生、処百病、調虚実、不可不通也。


『霊枢』経脈(10)

雷公問於黄帝曰.禁脉之言.凡刺之理.經脉爲始.營其所行.制其度量.内次五藏.外別六府.願盡聞其道.
黄帝曰.人始生.先成精.精成而腦髓生.骨爲幹.脉爲營.筋爲剛.肉爲墻.皮膚堅而毛髮長.穀入于胃.脉道以通.血氣乃行.
雷公曰.願卒聞經脉之始生.
黄帝曰.經脉者.所以能決死生.處百病.調虚實.不可不通.

 

『霊枢』経脈(10)

黄帝曰.經脉十二者.伏行分肉之間.深而不見.其常見者.足太陰過于外踝之上.無所隱故也.
諸脉之浮而常見者.皆絡脉也.
六經絡.手陽明少陽之大絡.起于五指間.上合肘中.
飮酒者.衞氣先行皮膚.先充絡脉.絡脉先盛.故衞氣已平.營氣乃滿.而經脉大盛.
脉之卒然動者.皆邪氣居之.留于本末.
不動則熱.不堅則陷且空.不與衆同.是以知其何脉之動也.

雷公曰.何以知經脉之與絡脉異也.
黄帝曰.經脉者.常不可見也.其虚實也.以氣口知之.脉之見者.皆絡脉也.
雷公曰.細子無以明其然也.
黄帝曰.諸絡脉.皆不能經大節之間.必行絶道而出入.復合于皮中.其會皆見于外.
故諸刺絡脉者.必刺其結上.甚血者.雖無結.急取之.以寫其邪.而出其血.留之發爲痺也.
凡診絡脉.脉色青則寒且痛.赤則有熱.胃中寒.手魚之絡多青矣.
胃中有熱.魚際絡赤.其暴黒者.留久痺也.
其有赤有黒有青者.寒熱氣也.
其青短者.少氣也.
凡刺寒熱者.皆多血絡.必間日而一取之.血盡而止.乃調其虚實.
其小而短者.少氣.甚者寫之則悶.悶甚則仆不得言.悶則急坐之也.

 

『甲乙』十二経水(7)

 黄帝問曰、経脈十二者、外合于十二経水、而内属于五蔵六府。夫十二経水者、受水而行之。五蔵者、合神気魂魄而蔵之。六府者、受穀而行之、受気而揚之。経脈者、受血而営之。合而以治奈何。刺之深浅、灸之壯数、可得聞乎。
  岐伯対曰、蔵之堅脆、府之大小、穀之多少、脈之長短、血之清濁、気之多少。十二経中、多血少気、与其少血多気、与其皆多血気、与其皆少血気、皆有定数。其治以鍼灸、各調其経気、固其常有合也。此人之参天地而応陰陽、不可不審察之也。

 足陽明、外合於海、内属於胃。
 足太陽、外合於清水、内属於膀胱、而通水道焉。
 足少陽、外合於渭水、内属於胆。
 足太陰、外合於湖水、内属於脾。
 足厥陰、外合於水、内属於肝。
 足少陰、外合於汝水、内属於腎。
 手陽明、外合於江水、内属於大腸。
 手太陽、外合於淮水、内属於小腸、而水道出焉。
 手少陽、外合於水、内属於三焦。
 手太陰、外合於河水、内属於肺。
 手心主、外合於水、内属於心包。
 手少陰、外合於済水、内属於心。

 凡此五蔵六府十二経水者、皆外有源泉、而内有所稟、此皆内外相貫、如環無端、人経亦然。故天為陽、地為陰、腰以上為天、下為地。故海以北者為陰、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、以南者為陽、河以北至者為陽中之陰、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陽、此一州之陰陽也。此人所以与天地相参也。

 曰、夫経水、之応経脈也。其遠近之浅深、水血之多少、各不同。合而刺之奈何。
  曰、足陽明、五蔵六府之海也。其脈大而血多、気盛熱壯。刺此者、不深弗散、不留不瀉。
 足陽明、多血気、刺深六分、留十呼。
 足少陽、少血気、刺深四分、留五呼。
 足太陽、多血気、刺深五分、留七呼。
 足太陰、多血少気、刺深三分、留四呼。
 足少陰、少血多気、刺深二分、留三呼。
 足厥陰、多血少気、刺深一分、留一呼。

 手之陰陽、其受気之道近、其気之来也疾、其刺深皆無過二分、其留皆無過一呼。其少長小大肥痩、以心料之、命曰法天之常、灸之亦然。灸而過此者、得悪火、則骨枯脈渋。刺而過此者、則脱気。

 曰、夫経脈之大小、血之多少、膚之厚薄、肉之堅脆、及之大小、可以為度量乎。
  曰、其可為度量者、取其中度者也、不甚脱肉而血気不衰者也。若失度人之痩、而形肉脱者、悪可以度量刺乎。審切、循、捫、按、視其寒、温、盛、衰而調之、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。

 

『霊枢』経水(12)

黄帝問于岐伯曰.
經脉十二者.外合于十二經水.而内屬于五藏六府.
夫十二經水者.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.各不同.
五藏六府之高下小大.受穀之多少.亦不等.相應奈何.
夫經水者.受水而行之.
五藏者.合神氣魂魄而藏之.
六府者.受穀而行之.受氣而揚之.
經脉者.受血而營之.合而以治奈何.
刺之深淺.灸之壯數.可得聞乎.

岐伯荅曰.善哉問也.天至高不可度.地至廣不可量.此之謂也.
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間.六合之内.此天之高.地之廣也.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.
若夫八尺之士.皮肉在此.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.其死可解剖而視之.
其藏之堅脆.府之大小.穀之多少.脉之長短.血之清濁.氣之多少.
十二經之多血少氣.與其少血多氣.與其皆多血氣.與其皆少血氣.皆有大數.
其治以鍼艾.各調其經氣.固其常有合乎.

黄帝曰.余聞之.快于耳.不解于心.願卒聞之.
岐伯荅曰.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.不可不察.
足太陽.外合于清水.内屬于膀胱.而通水道焉.
足少陽.外合于渭水.内屬于膽.
足陽明.外合于海水.内屬于胃.
足太陰.外合于湖水.内屬于脾.
足少陰.外合于汝水.内屬于腎.
足厥陰.外合于澠水.内屬于肝.
手太陽.外合于淮水.内屬于小腸.而水道出焉.
手少陽.外合于漯水.内屬于三焦.
手陽明.外合于江水.内屬于大腸.
手太陰.外合于河水.内屬于肺.
手少陰.外合于濟水.内屬于心.
手心主.外合于漳水.内屬于心包.
凡此五藏六府.十二經水者.外有源泉.而内有所稟.此皆内外相貫.如環無端.人經亦然.
故天爲陽.地爲陰.腰以上爲天.腰以下爲地.
故海以北者.爲陰.湖以北者.爲陰中之陰.漳以南者.爲陽.河以北至漳者.爲陽中之陰.漯以南至江者.爲陽中之太陽.此一隅之陰陽也.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.

黄帝曰.夫經水之應經脉也.其遠近淺深.水血之多少.各不同.合而以刺之.奈何.
岐伯荅曰.足陽明.五藏六府之海也.其脉大血多.氣盛熱壯.刺此者.不深弗散.不留不寫也.
足陽明.刺深六分.留十呼.
足太陽.深五分.留七呼.
足少陽.深四分.留五呼.
足太陰.深三分.留四呼.
足少陰.深二分.留三呼.
足厥陰.深一分.留二呼.
手之陰陽.其受氣之道近.其氣之來疾.其刺深者.皆無過二分.其留皆無過一呼.
其少長大小肥痩.以心撩之.命曰法天之常.
灸之亦然.灸而過此者.得惡火.則骨枯脉濇.
刺而過此者.則脱氣.

黄帝曰.夫經脉之小大.血之多少.膚之厚薄.肉之堅脆.及膕之大小.可爲度量乎.
岐伯荅曰.其可爲度量者.取其中度也.不甚脱肉.而血氣不衰也.若夫度之人.痟痩而形肉脱者.惡可以度量刺乎.
審切循捫按.視其寒温盛衰而調之.是謂因適而爲之眞也.

 

『甲乙』四海(8)

 人有四海。十二経水者、皆注于海。有髄海、有血海、有気海、有水穀之海。胃者、為水穀之海。其、上在気街、下至三里。衝脈者、為十二経脈之海。其、上在大杼、下出巨虚上下廉。中者、為気之海。其、上在柱骨之上下、前在人迎。脳者、為髄之海。其、上在其蓋、下在風府。凡此四海者、得順者生、得逆者敗。知調者利、不知調者害。
曰、四海,之逆順奈何。
  曰、気海有余,則気満、胸中悗、急息,面赤。不足,則気少、不足以言。血海有余,則常想、其身大怫鬱也。然不知、其所病。不足,則常想、其身小狭。然不知、其所病。水穀之海有余,則腹脹満。不足,則飢、不受穀食。髄海有余,則軽勁,多力、自過其度。不足,則脳転,耳鳴、脛、眩冒,目無所見、懈怠安臥。
曰、調之奈何。
  曰、審守其,而調其虚実。無犯其害。順者得復、逆者必敗

 

『霊枢』海論(33)

黄帝問于岐伯曰.余聞刺法于夫子.夫子之所言.不離于營衞血氣.夫十二經脉者.内屬于府藏.外絡于肢節.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.
岐伯荅曰.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.經水者.皆注于海.海有東西南北.命曰四海.
黄帝曰.以人應之奈何.
岐伯曰.人有髓海.有血海.有氣海.有水穀之海.凡此四者.以應四海也.

黄帝曰.遠乎哉.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.願聞應之奈何.
岐伯荅曰.必先明知陰陽表裏.滎輸所在.四海定矣.

黄帝曰.定之奈何.
岐伯曰.
胃者.水穀之海.其輸上在氣街.下至三里.
衝脉者.爲十二經之海.其輸上在于大杼.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.
膻中者.爲氣之海.其輸上在于柱骨之上下.前在于人迎.
腦爲髓之海.其輸上在于其蓋.下在風府.

黄帝曰.凡此四海者.何利何害.何生何敗.
岐伯曰.得順者生.得逆者敗.知調者利.不知調者害.

黄帝曰.四海之逆順奈何.
岐伯曰.
氣海有餘者.氣滿胸中.悗息面赤.氣海不足.則氣少不足以言.
血海有餘.則常想其身大.怫然不知其所病.血海不足.亦常想其身小.狹然不知其所病.
水穀之海有餘.則腹滿.水穀之海不足.則飢不受穀食.
髓海有餘.則輕勁多力.自過其度.髓海不足.則腦轉耳鳴.脛痠眩冒.目無所見.懈怠安臥.

黄帝曰.余已聞逆順.調之奈何.
岐伯曰.審守其輸.而調其虚實.無犯其害.順者得復.逆者必敗.
黄帝曰.善.